凤凰买大小单双的平台-推荐丨文猛:济宁水韵
你的位置:凤凰买大小单双的平台 > 新闻动态 > 推荐丨文猛:济宁水韵
推荐丨文猛:济宁水韵
发布日期:2025-05-22 16:51    点击次数:129

\n

济宁水韵

\n

文/文猛

\n

济南的得名缘于河,济宁的得名也缘于河,那条河叫济水。

\n

地名记着大地上的事情。

\n

济水曾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的济源,流经山东最终汇入渤海。在古代,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河流神的代表,可见济水在中国大江大河中的高度,用济水的南北来区别两座城市,理所当然。黄河多次改道,济水最后被黄河覆盖,河的名字还在,河道却在大地上消失。

\n

济宁地处济水中段,地势较高,常年免遭洪水之灾,百姓乐业安宁,因此得名济宁。

\n

济南地处济水之南自然得名济南。

\n

济水是流淌在济宁地名之上的河流,注定了这方古老的土地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水是这方土地的魂。古老的运河,秀美的湖泊,奔腾的河流,都赋予这方土地独特的韵味和生机。在济宁的怀抱中,水如同一位温婉的佳人,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n

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走过的路。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水走过的路。世上的路首先是水走出来的,越是束缚越使最柔软的水坚硬如钢,所以大地上的河流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路。

\n

大运河是水走的路,但是最早的路是人给它开凿出来的,所以大运河是人要它走出的路,是人和水一起走出来的路。

\n

春秋时期,吴王借助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从今天的菏泽引济水东流联通泗水、淮水与长江,因为水源来自菏泽,取名菏水,给了后来人们开凿大运河启示。

\n

公元前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长达2700千米,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举,是同万里长城一样驰名世界的伟大工程。大运河流到元朝,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大运河弃弓走弦,从北京的通州开始,开通济州河和会通河,不再到洛阳那里拐弯,从北京、天津、河北直接到了山东济宁,再往下到江苏、浙江,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今天全长1794千米的大运河,成为一条大地上最大的弦,弹奏着华夏悠远的旋律。

\n

京杭大运河童年时光经过洛阳,到了青年时代不再走洛阳,改道后的大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济宁成为大运河青年时代以后最重要的河段。在大运河上千年的奔流中,大运河就像人养大的孩子,不断变换着河道和模样。按照人成长的岁月,大运河流到今天应该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时段,看着今天济宁大地上奔流不息的船队,沿河两岸金色的芦苇,河中碧波荡漾的一河清水,大运河永远是青年。历代皇帝从大运河乘船下江南,北京是上船点。大运河流到今天,济宁成为大运河航运最北端的出发地。

\n

济宁在大运河中站了出来。

\n

要想富,先修路。大运河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大运河走过的城市,都是中国最富庶最繁华的城市,特别是济宁、苏州、无锡、杭州、常州、绍兴等运河节点的城市。

\n

站在运河岸边,望着那波光粼粼的水面,我们看水,我们听水,我们听到来自乡村的滴答声。那是竹叶下的滴答声,那是柳叶下的滴答声,那是孔庙古柏下的滴答声,那是乡村屋檐下的滴答声,那是斗笠蓑衣下的滴答声,那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滴答声,汇成这样一汪浩渺的运河,不单是水滴的汇集、浪花的汇集、鸥影的汇集,也是大美的汇集、人心的汇集,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的汇集。

\n

倾听水的呢喃,这里是我们停泊的港湾,是我们梦的港湾,也是我们启程的码头。那些古老的船只,在运河上穿梭往来,运送着粮食、丝绸、瓷器、煤炭等货物,也传递着文化的火种。运河两岸,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各种方言、唱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运河之水,不仅滋养了济宁的经济,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如同一条文化的纽带,将南北的文化精髓紧密相连。在济宁,你可以看到古老的戏楼、茶馆,听到悠扬的琴书、渔鼓,感受到那份浓郁的文化氛围。正是因为运河贯穿南北,在济宁品尝美食,这里的美食口味融合了东西南北风味,总会让你忘记也让你记住济宁,济宁还真是东西南北通吃。

\n

运河不断,文明不断,如果说中华文化是大地上一本厚重的书,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就是这本书最亮的书脊。

\n

翻开历代的地图,如果地图上标注“大运河”三个字,那个“运”字一定标注在济宁。

\n

“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

\n

济宁守望着大运河最特殊的河段,明清时期,朝廷派设最高司运治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俗称),不在京城办公,靠前指挥,常驻济宁,纵观全国,使济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运河之都”“中国水之都”。

\n

走进中国唯一建在运河上的微山博物馆,馆长告诉我们:“与一般行政机构不同,总督衙门除了管理运河和相关河道外,还拥有军队管辖权,负责南北整条运河的军事防务。”当时由于运河总督衙门下属机构众多,济宁又有“七十二衙门”之称,至今在济宁还有很多路名就源自运河衙门或下属机构的名称,直接用运河上桥、闸、坝的名称来命名。“这类街道总共有66条之多,可见,运河对济宁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n

当天空有了飞机,大地上有了汽车和火车,大运河一下被冷落了,河上不见船帆。看得见大运河,看不到船上的白帆,听不到船工的号子,冷落的不仅仅是大运河。

\n

2019年前后,大运河仿佛突然一下醒来,运河上出现了船帆,大运河又回来啦!2023年4月,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n

运河边的渔民们,每天清晨划着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撒网捕鱼。他们唱着古老的渔歌,讲述着世世代代与运河相伴的故事。每当夕阳西下,满载而归的渔船停泊在岸边,家家户户开始升起袅袅炊烟,大运河升起了炊烟的风帆。

\n

运河上运输粮食、煤炭的船首尾相接,不再靠船帆的力量,靠一艘动力船牵引,9条船形成长达400多米的船队,成为“水上火车”。看着运河上的船队,每个船队都是9艘船组成。我问赵有军船长这是为什么,他说不为什么,中国人不是最喜欢9这个数字吗?多一艘船在运河上行驶不方便,少一艘船不就又少了吗?

\n

这是一个走南闯北的船长,常年在运河上行走,脸上是所有运河船工一样的运河红,他的回答非常有趣。

\n

我是在微山岛上见到赵有军和他的船队的,船队各条船是他们村里的或者他的亲戚一起组成,这次运输的煤炭上万吨,他们从微山岛到常熟要走一个月的时间。

\n

济州港生产部经理刘建国从小生活在大运河边邹城市太平镇白马河畔,说起大运河,仿佛述说他的长辈,总有滔滔不绝的话。他告诉我们,小麦种在地里,地上没有更多农活的时候,村里开始组织人挖运河,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一起去挖运河,用独轮车把运河的淤泥清除,让运河更加畅通干净。他笑着告诉我们:“我们轮船下的运河是我自己挖出来的。”

\n

刘建国告诉我们,济宁现在有7个港口,有7000多艘船在运河上奔忙,每年运输的货物达6亿吨,实现了河海江联运。他一一指着港口边停泊的船队,说这是下杭州去的船队,说这是上梁山港的船队,说这是从我的故乡三峡来的船队。船工们脸上的笑容是灿烂的,济宁人脸上的笑容是幸福的,运河上的浪花是欢腾的。运河连通天下,济宁连通天下,天下都和济宁一样安宁和幸福。

\n

运河通,济宁通。济宁通,天下通。

\n

大运河是大地上的一条河,更是中国人心上的一条河。大地上江河何其多,只有大运河是我们给自己开凿的一条河。在我们乡村老家,父母给自己修房子的时候,总会记着在屋背后开挖出一条沟,我们老家叫阳沟,让地上的水、屋檐的水顺着阳沟流出去,每年过年的时候,哪怕再忙,也不会忘记要去掏通阳沟,让阳沟里面的水永远流不进家屋。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就是我们中国人给我们的大家园修建的一条阳沟,如果阳沟臭了、阳沟堵了、阳沟断流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上能够过得去这个坎吗?

\n

大运河活起来,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一条河道,我们那些穿梭在水上的先祖,面目就会更加清晰起来。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水,更是和伟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和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承载中华文明和中华文脉的大动脉。

\n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济宁城因河而兴,依河而建,因商而荣。我的笔不可能完全再现运河图景,我只能在茫茫运河图上截取一段记录。

\n

我走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上。

\n

登船处是济宁的小闸口,也叫任城闸,是大运河济宁城区的一道船闸,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开始建设,靠着任城东门外边,命名为任城闸。小闸口附近有伊斯兰教派清真寺庙,当地人叫清真东大寺。看寺内清同治六年(1867)碑上的文字,上面记录着清真东大寺建于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一座“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清真寺庙落户大运河边,这就是济宁的海纳百川。

\n

游船由南向西转弯驶过的地方被称作好运湾。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保护过革命力量,这也是其被称为好运湾最重要的理由。驶过好运湾,前方灯火通明的地方是清平转运星光码头,码头仿造古代墙壁的特点,墙缝里安装了许多夜灯,看着星星点点的光亮,不禁让人发出“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感慨。相传,郑板桥从扬州坐船路过济宁,见到济宁运河帆船如林,两岸货物堆积如山,船工号子此起彼伏,郑板桥坐在船头即兴作诗一首:“一湾运河景色幽,画船猎猎风帆稠。岸边码头人熙攘,处处笙歌醉酒楼。”

\n

游船继续向前,到了著名的大闸口,明清至民国期间,大闸口河南岸形成了众多商业店铺。1927年更名为“南河涯”,又因为靠老运河南岸上游,1934年改称为“大闸口上河南街”。2019年,依托运河文化重新开发打造了“大闸口南岸街”。南岸街东起清平桥、西至南门桥,全长约500米,是“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街区内设有观河台、邀月台,还有各类传统手艺和名吃,各地来的游客、济宁本地人,都会汇集到这里,那热闹的场景很像乡下赶场。我看到过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是在纸上,这里比清明上河图上的情景还要生动,这是在济宁,在运河边。

\n

站在大闸口向远处遥望,星空下古老的桥梁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玉带桥有着运河上最美之桥的称号,桥面与水面相映成趣,宛如一轮圆月。穿过桥身往回看,上联是“闲步虹桥,正堪临月魄”,下联是“静听绝唱,能不仰诗仙”。玉带桥北接翰林街,明清时期是文人书生科举考试必经之路。玉带桥形似古时候官员的腰带,科举考生们必行此桥过河,祈求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n

大运河,也是给人们带来大运的河。

\n

太白楼与古运河隔路相望。据史料记载,公元736年,李白来到济宁,在济宁居住了23年,在他家后面有一座酒楼,他经常在这座酒楼呼朋唤友,饮酒赋诗。诗仙光临的酒楼,不想出名都不行,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酒楼改称太白楼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酒楼开办到今天,喝酒不再是重要的事情,改建成现在的李白纪念馆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n

李白走过的很多山很多水,因为诗仙纷纷改名,那是人们对诗仙的仰望,在历史典籍中很难翻到确凿的证据。李白在济宁居住23年,这是真实的,我对太白楼的命名一点也不怀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济宁人说这个千古名句写于此,我自然也不会怀疑。

\n

大运河是华夏共同的河,李白是华夏共同的诗仙。

\n

站在太白楼上注目大运河,河水清清而来,清清而去。这是一条流淌了2500年的大河,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他是绝对的晚辈,但是他很辽阔,很宏大,他有着比1794千米还要辽阔的时空跨度。往远方想开去,往上下游想开去,大运河这个江河中的晚辈贯穿南北,把东西走向的它的祖辈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通起来,五大水系又如生命力旺盛的根系向四方伸展,盘踞出960万平方千米的血脉。我们看大运河,感觉是纲举目张,感觉是看了一本厚重的书的书脊,我们翻阅的是辽阔而古老的中国。

\n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土生土长的济宁人、“词坛泰斗”乔羽老先生最著名的一首歌。

\n

歌曲的名字叫《我的祖国》,乔羽老先生读懂了大运河,也读懂了每个人心中的那条河。

\n

大运河,微山湖,在济宁大地上,是先有湖还是先有运河?

\n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奔着一首歌到微山湖。

\n

微山湖,一个名字里就带着诗意与神秘的地方。

\n

从空中俯瞰微山湖,鸥鹭翔集,碧波荡漾,1266平方千米的大湖就像摆放在济宁大地上的一把巨大的玉如意。

\n

如意大湖,如意济宁,如意山东,如意中国。

\n

微山湖是中国人心中的如意。

\n

公元前661年,黄河水泛滥,大运河流入济宁,上涨的湖水让多个小湖泊逐渐汇聚而形成南四湖。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四个相连的湖泊,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群。

\n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这方辽阔的平原,没有高处,人可以走,田地不能走,村庄不能走,城镇不能走。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记住那些淹没的村庄的名字,但是我们记着一座叫留城的城市至今还在湖中,潜水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青石板铺就的官道。

\n

湖水上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结束了,济宁人必须去过一种在水上的生活,土地是济宁人的命根子,现在水成为济宁人的命根子。

\n

面对这方大地上最美的玉如意,人们为了心中如意,从来不考虑大湖是否如意。十几年前,重污染企业落户微山湖,围湖造田,围湖养殖,网箱养鱼布满微山湖,还有那几万条渔船、几万张大网,微山湖很快被捞空,微山湖的水很快变色变味,湖区鱼类、鸟类和水生植物种类大幅减少,4000多个排污点,使得微山湖在短短几年间就变成了“酱油湖”。

\n

微山湖成为人们最揪心的地方。

\n

对水的敬畏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敬畏。微山人敢于壮士断腕。

\n

2002年南水北调进入微山湖,微山人响亮喊出让一泓清水北上的口号。退渔还湖,关停工厂,建成6万余亩人工湿地,修复10万亩原始湿地。

\n

现任济宁市文联主席的刁永强给我们讲述了他在微山县当常务副县长时候退渔还湖的往事。为了微山湖的一汪清水,在国家没有一分钱补偿的情况下,他们一家一家做通养鱼大户的工作,帮助他们撤掉湖上的养鱼网箱,看着渔民们流着泪剪掉网箱,看着渔民们弃船上岸,这个高大的山东汉子热泪盈眶,只能给这些可敬的父老乡亲鞠躬致敬。

\n

这是微山湖的改版,这是渔民的改行,历史会永远记住这样一群微山人。

\n

昨天他们“靠湖吃湖”,明天他们“靠湖养湖”。

\n

桃花水母(也叫桃花鱼)出现啦!这个水中活化石是水环境的晴雨表,它们在微山湖消失多年,那是它们对这汪湖的失望,它们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清代杨裕仁有一首《桃花鱼歌》足见它的美丽:“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

\n

青头潜鸭也飞回来啦!它们是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的鸟中贵族,它们和桃花鱼一样严重关注着这方水。如今微山湖上的青头潜鸭达到5000多只,它们认可了这方人这方湖。

\n

我们向湖边监测水质的生态环境部干部建议,今后各地水质的检查就派桃花鱼和青头潜鸭去,他们才是最认真的环境监督员。

\n

他们笑着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n

除了青头潜鸭,微山湖上的鸟儿很多,这里成了鸟的天堂。每年初冬到来年春天,微山湖便进入最佳观鸟季,全国各地前来的观鸟客带动了当地的观鸟经济。

\n

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独具特色的渔家水街,成为观鸟客的首选,来这里观鸟既可流连湖上美景,也可到渔家船头品尝湖鲜。

\n

“我们利用观鸟经济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乡村游,提升民宿和餐饮标准,丰富旅游业态,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渭河村党支部书记化明伟告诉我们,2023年,渭河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加上生态养殖业和航运业,村集体年收入突破了300万元。

\n

我们笑着问化书记,这是飞来的横财还是微山湖长出来的财啊!

\n

我们在独山岛见到张微山、张微湖两兄弟,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渔民,父亲给他们取名就是让他们记住身边的大湖。他们一家人和村里其他渔民一样一直住在船上,夜晚船挨着船,桨碰着桨,每条渔船上都亮起一盏灯。一湖船,一湖灯。微山湖开始五年禁渔后,政府让船上的渔民退捕上岸,给他们安排了房子,安排了新的工作。他们有的在湖上成为护渔人,有的进了工厂,有的投亲靠友进了城。他们兄弟俩在政府支持下买了两艘小游船,带着客人到湖上想去的地方。湖上渔船少了,网箱养鱼少了,鱼群多起来,他们说这才是他们想看到的微山湖。

\n

张家兄弟带着我们来到湖上公路,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大湖,公路两边是清清的湖水,公路尽头是岛上的村庄,踏波而去,朝着炊烟升起的地方过去,湖中有运河,湖中有公路,这就是微山湖。

\n

我们来到水下森林,阳光直射,水下水草茂盛,如梦似幻,如诗如画,船在水草上漂,在水下森林上漂,那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描绘,只能张开大口“啊”,连这个“啊”字也因为惊叹卡在喉咙。

\n

我是秋天去的微山湖,微山湖四季风光不同,要表达还得用学生作文一般的语言——

\n

春天,微山湖的水变得格外温柔,湖面荡漾着层层涟漪,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地抚摸着这片土地。岸边的柳树吐出了新绿,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将微山湖装扮得如诗如画。

\n

夏天,微山湖的水变得热烈而奔放。湖面上,10万亩野生荷花铺天盖地,荷花亭亭玉立,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清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敢说,在中国,对这首诗意境最好的再现地就是微山湖。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偶尔跃出水面,掀起一圈圈涟漪。夜晚,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宛如银河落九天,美不胜收。

\n

秋天,微山湖的水变得宁静而深邃。湖面如镜,倒映着金黄的稻田和丰收的喜悦。此时的微山湖,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n

冬天,微山湖的水变得寒冷而凝重。湖面冰封,白雪皑皑,宛如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此时的微山湖,虽然没有了夏日的喧嚣和秋日的丰收,但却多了几分静谧和神秘。

\n

因为工作,我们不可能永远留在这方美丽的大湖,但是这里我们来过,运河之都,孔孟之乡,微山湖畔,那是一方枕梦的地方。

\n

在济宁说水,还要说到一条河。

\n

这条河流,就是泗水。说起泗水估计知道的并不多,但是说到泗水边的一个人,你就会对这条河肃然起敬。

\n

这就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n

泗水,源出鲁中南山地,有四源并发,故名泗水。泗水从曲阜、泗水、新泰、蒙阴等地流过,最终汇入淮河。泗水的很多河段都是笔直的,但是古老的泗水在曲阜却是蜿蜒流淌,似乎在徘徊,在等待一个人——

\n

一群一群的人不远万里走向曲阜,就是奔着孔庙来,奔着泗水来,这是一条有思想的河流。泗水的水格外清澈,不是我们认为的清澈,是真的很清澈,谁也不敢不会去亵渎这样一条伟大的河流。万世师表,天地之镜,一个人世世代代被人尊崇,一个家族几十代兴旺发达,泗水河,您要告诉我们什么?

\n

泗水河两岸安静而美丽,我们错过了桃红柳绿的季节,我们赶上了泗水最饱满的季节,两岸田野一片金黄。孔子就在这样一个被泗水环抱的小城曲阜出生,圣人的故乡,泗水是圣水吗?

\n

泗水之畔是一个摆放思想的地方,孔子曾无数次在河畔漫步,思考着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哲理。潺潺流动的河水,成了他思想的源泉,激发了他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n

泗水的水孕育了孔子“仁”“礼”“君子之道”“学与教”等博大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n

这些照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灯塔式的话语如清澈的泗水,流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点亮我们心中的灯,让我们走得坦荡走得踏实。

\n

圣人远去,思想永存。

\n

站在泗水河边,与河水对话,与远去的那个伟大的灵魂对话,心里格外亮堂。我们在泗水边的叫“泽亭”的亭子里与圣人众多学生和追随者一起听课,这是我们共同的老师。我们在盗泉回味孔子因为厌恶其名,即使口渴也不饮盗泉之水的节操。

\n

走上尼山,尼山原名尼丘山,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曾在此祷告并得子孔子,因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而改称此山为尼山。尼山地理上属蒙山南部余脉尼山山脉的西北端山地,共有较高山峰5座,主峰海拔344.6米,在中国的山中根本算不上高,有圣人孔子站在山顶,那座山就特别高。

\n

远望美丽的泗水,远望烟波浩渺的微山湖,远望古老的大运河——

\n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n

圣人在感慨,大地在回响。

\n

\n

(原文刊发于《中国校园文学》2025年3月青年号)

\n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

\n

   



相关资讯